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|核科学与技术系,其前身为早在1958年12月成立的复旦大学原子能系(1977年改称为原子核科学系),又称物理二系。建系时设有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本科专业,并从物理系和化学系调入学生学习专业。第一届学生于1960年7月毕业。1959年9月开始按本专业招生。1986年放射化学专业拓宽并改名为应用化学专业。1987年原子核物理专业也拓宽为应用物理专业。1994年两本科专业分别并入物理系和化学系统一招生。1997年7月,复旦大学根据对本科专业调整的需要,物理二系建制撤销,原应用化学专业改建,成立环境科学系。原应用物理专业改建,沿用现代物理研究所,只从事研究生培养。
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核科技人才培养和核科学研究的指示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复旦大学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能力强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,以及人才培养环境条件好的优势, 继续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核科学技术人才、积极开展核科学研究,这是复旦大学对国家应尽的责任;决定重建核科学与技术系,设置本科核技术专业。
已发表的学术论文:487 篇 【其中SCI论文 367 篇、EI论文 120 篇】
已授权的专利:24 项 【其中国际专利 5 项、国内发明专利 9 项、国内实用新型专利10项】
已授权的软件著作权:5 项
已获批的项目:39 个 【其中国家级项目13 个、省部级项目7个、市区级项目 8个、企业合作项目 11 个】
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院士
邮箱: 办公电话:86-21-6564-2782
研究方向:离子束分析研究
1936年生于上海,籍贯浙江镇海。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。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 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。 1987-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, 1993-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。 2000 -2012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。
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,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
原子物理学、真空技术、医学影像技术、同位素分离技术、实验谱学、生物医学核技术、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、科技英语写作、加速器原理、核相关基础实验 、核物理、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、核技术综合实验
性能参数:
3MV串列加速器
操作人员: 某某 分析人员: 某某
收费标准: 0.0 元/次
联系人员: 杨福家
联系电话: 86-21-6564-2782 联系邮箱:
性能参数:
低温超导高能超级电子束离子阱
操作人员: 某某 分析人员: 某某
收费标准: 0.0 元/次
联系人员: 杨福家
联系电话: 86-21-6564-2782 联系邮箱:
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实验室
自然科学类物理学
已有 5 人关注
先进光子学材料和物理实验室
自然科学类物理学
已有 5 人关注
复杂量子材料与微结构研究组
自然科学类物理学
已有 5 人关注
复旦大学黄吉平课题组
自然科学类物理学
已有 5 人关注
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环境学院副院长
邮箱:liqusheng@163.com
研究方向:环境工程 节能环保 土壤治理
主持完成国家“九五”重点科技攻关课题“松嫩平原盐碱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
主持完成国家“九五”重点科技攻关课题“松嫩平原盐碱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